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地处吉林省长春市。学校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本科职业师范院校,是目前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本科职业师范院校,被誉为“职业教育师资的摇篮”。经过66年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具有鲜明职教教师教育特色的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是吉林省职教师资保障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吉林省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
学校始建于1959年,前身为吉林省劳动厅技工学校;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吉林技工师范学院,隶属原国家劳动总局;1983年,划归吉林省管理并更名为吉林职业师范学院;2000年8月,吉林省经济贸易学校并入;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8月,吉林省国际商务学校并入。2021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9月,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在育人实践中,学校以职教教师教育为核心功能,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主线,形成了职技高师培养与应用型人才教育并重,职教教师培养与培训“双重支撑”的办学格局。学校坚持应用性、师范性和专业性“三性”统一的办学定位;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突出职教教师教育特色;坚持职教教师培养、职教教师培训、职教科学研究、职教智库服务四个中心建设;坚持发挥职教教师保障、职教科研引领、教育教学示范和职教文化传播四大母机功能。
学校现为凯旋、长德两个校区办学,校园占地面积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逾3.2亿元,中外文藏书114万册。现有在校学生1530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90人,本科生14202人,专科生1009人,留学生6人。设有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工程与材料学部、信息学部、人文艺术学部等6个学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生物质功能材料交叉学科研究院等4个研究单位。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高水平人才引育留用。现有教职工1055人。专任教师831人,其中高级职称393人,博士301人,“双师型”教师5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7人,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拔尖创新人才”“教学名师”等省级人才38人,人才分类认定193人。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专项行动团队1个,吉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7个,创新团队2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9个。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现有学科涵盖教育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形成以教育学为基础,以工学为主体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有教育、机械、出版、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食品与营养、旅游管理、工程管理、设计等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特色,形成了智能装备与材料化工、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文化产业管理、食品与生物工程、教育学等5个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群),6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
学校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创新,优化专业布局发展。设有本科专业51个,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特色高水平专业12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6个。1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其中职业技术师范专业8个,通过数量位居全国职技高师院校首位。教育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连续5年在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应用型)中位居榜首。学校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政-校-企-校”合作育人机制,构建“一二课堂融合 校内外融合 产学研用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国家级立项培育现代产业学院、省级专业特色学院、省级创新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各1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19个;设立卓越师资班、工程实践教育实验班、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入选省级优秀案例10个。
学校实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0项。2024年10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建有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等国家级人才培养平台7个,省级人才培养平台29个。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一流(金、精品、优秀、示范)课程103门(次)。近5年,出版教材153部。学生在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奖、省部级奖项2116项。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吉林省“优秀大学生”等先进典型。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区市招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建校以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5万多名毕业生,培训了1.5万余名中高职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5%左右。
学校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加强协同创新。近5年,学校荣获省科技进步奖22项,承担科研项目1590项,其中获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612项,科技活动总经费3.53亿元;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109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168篇,出版著作193部,取得授权专利546件,其中发明专利192项;科技成果转化158项,累计到账经费近1200万元。建有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吉林省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数字出版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吉林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2个,21项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得到省委领导批示或被省政府采纳。
学校始终致力于职教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教学示范、职教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高地建设,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吉林工师模式”。创建了全国首个职教机械工程师范专业、职教电子信息师范专业(1979年),全国首个高校职业教育研究所(1980年),全国首个职教专业学术期刊《职业技术教育》(1980年),全国首个省级职业教育重点学科(2005)和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06年),全国首个职教博物馆和职教发展数据库(2012年)。形成了覆盖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五刊五报一馆一网”职业教育学术传播平台,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的百科全书”。《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获吉林省人民政府“精品期刊”奖。经省编办批准,吉林省教育厅在我校设立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与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合署办公,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和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咨询工作,有效发挥了国家及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智库的作用。
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泰国等多个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师生互派、职员互访、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交流项目。推进与境外高校间的校际交流,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选派部分师生赴国外留学、进修、短期交换学习。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秉承“笃学敬业,求是创新”校训和“精益求精,崇师尚学”的工师精神,坚持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培养具有“大国良师”品质的职教教师和具有“大国工匠”品质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工程师范大学。
(数据截至2025年4月)